虎平島海參-遼寧海參【遼寧特產】
虎平島海參是遼寧大連旅順口區的特產。
旅順有悠久的漁業生產歷史,奉天通志記載:“遼海漁業自魏晉時已興盛,蓋遼海四達,天然海產薈萃之地”。據旅順口區志記載:1907年始于的潛水器,(其設備由舢板、壓氣裝置、導氣管和信號繩等組成。)時有8套。分布于方家屯會(今鐵山、江西鎮)2套、三澗堡會(今三澗堡鎮)4套、營城子會(今甘井子區營城子鎮)1套和市區1套。用于潛水員潛入一定深度淺海海底采捕海參、鮑魚和香螺等海珍品。漁期每年5月開始,中間除繁殖保護期外,直至年末均可作業。旅順解放初期,有16套,1985年經區水產局批準使用15套,其中龍塘鎮8套、鐵山鎮4套、三澗堡鎮2套、江西鎮1套,全部為海水養殖單位用于采捕海參等海珍品。 “虎平島海參”生產加工歷史悠久。虎平島地處遼東半島最南端黃渤海交界處,水交換量大,浮游生物和藻類資源豐富,海產品種類較多,海參被列為“海產八珍”之一,其中遼東半島周圍海域出產的海參為最佳。遼參之所以名聲遠揚,與產地較低的水溫直接有關。據‘區志’查閱,1949年生產海參干41噸,到1985年生產海參干0.5噸,潛水器的使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致使野生海參數量逐年減少。進入90年代,海參育苗成功之后,池塘養殖、底播增養殖、海參產量呈逐年上升之勢,到2013年海參產量達1405噸。從海參產業發展史看,就是一部海參生產加工的歷史。海參加工可追溯至旅順解放前,漁民無冷凍冷藏設備,鮮海參除當時吃用和銷售外,大部采用鍋煮、鹽腌、加拌草木灰日曬的原始加工工藝,50-70年代初,海產品加工的是鹽干制品。70年代中期,冷凍冷藏庫建設,海產品加工能力不斷擴大,從鮮品原料到成品采用全物理加工過程,有鹽漬海參、冷凍品、熟制品等。進入新世紀前后,大批水產加工企業開始走向上規模、上檔次、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高的快速發展階段,逐步開始從傳統的原始加工方式向工廠化精深加工工藝轉變,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及市場品牌意識的提高,政府品牌戰略的推動,海參加工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加工工藝發生根本性變化。 虎平島海參品質優良,2010年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產品和大連市無公害產地,同年,“旅順海參” “旅順鮑魚”獲得首屆中國“農產品區域【遼寧特產】公用品牌價值百強榜”產品。2011年“虎平島”牌海參獲得大連市著名商標,2012年通過了國家食品質量安全QS認證。2010—2011年中央電視臺先后兩次在7頻道每日農經欄目中播出“有講究的海參”,獲得“真野生、更營養、敢為天下鮮”和“大腳海參”的美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順人們不但延續“交九”(九九81天)吃海參的傳統習俗,在日常生活中朋友聚會、婚慶晚宴等重要活動也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有條件的人們吃海參膠囊,海龍涎口服液等精深加工產品。 通過走訪詢問年長者。要吃海參哪里找,最好海參虎平島,吃海參有啥好處,都說:“不感冒、少得病、提高免疫力,保障身體健康。”有一位年齡78歲老人說:“我每天早飯前吃一個海參,已有十余年,現在身體沒啥病,吃海參比吃保健品好、確實起作用,食補比藥補好。”
所在地域: 大連
申請人: 大連市旅順口區漁業協會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圍
旅順虎平島地處遼東半島最南端,黃、渤海交匯處渤海海域,位于東經121°13′、北緯39°06′。島嶼陸域面積307,598平方米,岸線長度2449.8米,高程60.2米,島上蒿草茂密,土層淺薄,有少量已荒蕪的耕地,與豬島、燒餅島相鄰,均屬無人居住島嶼。距離三澗堡街道小黑石村9.6海里,距旅順22公里,交通便利。所報地理標志使用區域北起旅順口區虎平島,燒餅島外側海域,坐標分別為:東經121°5′56.40″;北緯39°6′49.41″;東經121°14′54.73″;北緯39°7'56.59″,南至東經121°6'35.50″;北緯39°3'8.26″,東經121°15′14.77″北緯39°3'8.26″所轄海域,具體范圍是:燒餅島、豬島、虎平島所轄東部、西部、南部、北部近岸10~40米以內海域。產區面積15.1萬畝,年產量170噸,年產值6000萬元。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網絡,由 特產大全 小編整理。版權歸 原作者 所有,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小吃培訓網 對觀點贊同或支持。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