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氣泡魚【遼寧特產】

 小吃大全   2022-08-19 20:17   517 views 人閱讀  1 條評論
摘要:

河豚魚學名暗紋東方鲀,又名氣泡魚,屬鲀形目,是暖水性海洋底棲魚類,在我國各大海區都有分布,常見有數十個品種。河豚魚身體渾圓,頭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鮮艷的斑紋或色彩,體表無鱗,光滑或有細刺。同名游戲“氣泡魚”是經典的搭配三種游戲

野生氣泡魚【遼寧特產

河豚魚學名暗紋東方鲀,又名氣泡魚,屬鲀形目,是暖水性海洋底棲魚類,在我國各大海區都有分布,常見有數十個品種。河豚魚身體渾圓,頭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鮮艷的斑紋或色彩,體表無鱗,光滑或有細刺。同名游戲“氣泡魚”是經典的搭配三種游戲。如果三個或更多相同顏色的氣泡在同一行或列,單擊“泡沫消除相同顏色的氣泡。

幾乎所有種類的河豚都含河豚毒素(TTX),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的性腺、肝臟、脾臟、眼睛、皮膚、血液等部位,卵巢和肝臟有劇毒,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精巢和肉多為弱毒或無毒。

河豚毒素比較穩定,不易用鹽腌、日曬、一般加熱燒煮等方法消除。漁民們加工處理前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洗凈血污,或長時間烹煮、或腌制食用。如果一個環節操作不細致,毒素會很快發作,且一般無法搶救。

在日本,烹飪河豚魚設有專職廚師,嚴格加工處理,而且一般由廚師親嘗第一口,再靜待20—30分鐘后才可端上餐桌。即使這樣,日本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間總有數十人因誤食河豚喪命。在我國沿海和長江下游地區,因誤食河豚喪命的,每年都有數十人。

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鑒定報告顯示:中洋無毒或微毒河豚【遼寧特產】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7.71%,脂肪含量僅為0.62%,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20%,其中DHA(腦黃金的主要成分)占15.36%,EPA為6.19%。

毒性鑒別

預防河豚魚中毒,首先要認識到河豚魚有毒,并能識別其形狀,以防誤食中毒。河豚魚體形長、圓,頭比較方、扁,有的有美麗的斑紋;有些則沒有斑紋,而是一片黑色的魚。又有形容河豚魚外觀呈菱形,眼睛內陷半露眼球,上下齒各有兩個牙齒形似人牙。鰓小不明顯,肚腹為黃白色,背腹有小白刺,魚體光滑無鱗,呈黑黃色。

中毒癥狀

河豚魚中毒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潛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鐘,長至3-6小時發病。發病急,來勢兇猛。開始時手指、口唇、舌尖發麻或刺痛,然后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四肢麻木無力、身體搖擺、走路困難,嚴重者全身麻痹癱瘓、有語言障礙、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中毒嚴重者最后多死于呼吸衰竭。如果搶救不及時,中毒后最快的10分鐘內死亡,最遲4-6小時死亡。有報告顯示,日本人河豚魚中毒病死率為61.5%。

中毒處理

對于河豚魚中毒暫無尚無特效解毒劑,發生中毒以后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搶救,盡快使毒物排出,并對癥治療。預防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管理部門嚴查,禁止零售河豚魚,如果發現,將河豚魚集中妥善處理。

因特殊情況需要加工食用的河豚魚應在有條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處理前必須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反復沖洗肌肉,洗凈血污,加2%碳酸氫鈉處理24小時,經檢驗鑒定合格后方可銷售,其加工廢棄物應銷毀。

當然,為了預防意外發生,人們還是不要抱著僥幸心理,為了貪一時的口味享受而去吃河豚魚。

本文地址:http://www.cygushi.com/12455.html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網絡,由 特產大全 小編整理。版權歸 原作者 所有,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小吃培訓網 對觀點贊同或支持。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相關文章  關鍵詞:

 發表評論


表情

  1. 小吃大全
    小吃大全【站長】 @回復

    氣泡魚,學名暗紋東方鲀,俗名河豚魚,屬鲀形目,河豚魚身體渾圓,頭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鮮艷的斑紋或色彩,體表無鱗,光滑或有細刺。河鲀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棲息于海洋的中、下層,有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當遇到外來危險時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借以自衛。

    常見的有紅鰭東方鲀(Takifugu rubripes)、暗紋東方鲀(T.fasciatus)、黑鰓兔鲀(Lagocephalus 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 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

    河鲀,俗稱“河豚”,硬骨魚綱鲀科魚類的統稱。河鲀體呈圓筒形,有氣囊,遇到危險時會吸氣膨脹,一般體長在25—35厘米!上下頜骨與牙愈合成4個大牙板,背鰭1個,無腹鰭。無鱗或有小刺。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吻短,圓鈍;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頜各具有2個板狀門齒,中縫明顯。唇發達,下唇兩端向上彎曲在上唇的外側。眼小,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于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刺。背鰭位置很后,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后端平截。體背灰褐,體側稍帶黃褐,腹面白色;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種類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齒和頜骨很堅硬,可以咬碎極硬的貝殼。

    氣泡魚僅分布于中國、朝鮮。中國產于東海、黃海和渤海,還分布于大清河、長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番陽湖和太湖等淡水湖泊以及閩江口。山東煙臺、石島大漁島、青島,江蘇連云港西連島、呂泗、江陰、太湖東山,上海吳淞、佘山、長江口,浙江蟹浦、舟山沈家門、螞蟻島。

    氣泡魚加工方法

    河鲀肌肉潔白如霜,肉味腴美,鮮嫩可口,含蛋白質甚高,營養豐富。唯肝臟、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經處理后,始可食用。腌制后俗稱“烏狼鲞”。卵巢可提制河豚毒素結晶,供醫藥用。 [2]
    河鲀魚體內富含DHA、EPA和人體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種“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鋅等元素的含量高于甲魚和海參。安全食用河鲀,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補腦健腦、提高視力、抑制腫瘤等作用。此外河鲀魚還有健胃養胃功效。

    亞洲的日本、朝鮮及中國均極喜愛吃河鲀;凡品嘗過的人都贊美道:“不吃河鲀,不知魚味。”食用河鲀肉,除品嘗其鮮美外,還有降低血壓,治腰腿酸軟,恢復精力等功能。食用河鲀,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鮮,加工處理要極為嚴格。方法是沿脊骨剖開魚體,將皮膚撕下,砍掉頭,挖去內臟,將魚肉在清水中反復洗滌,徹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

    一噸鮮河鲀肉出口價高達3千多美元。在日本,每斤活魚合人民幣40多元且供不應求。日本有關機構,為了滿足日本人民對河鲀的需求,多次與我國有關方面協商,希望從中國進口河鲀魚。除鮮食外,它也可腌制、腌制成咸干品,食用更為安全。腌制方法是:把洗凈之魚肉,加5~10%的鹽腌漬,半月后出曬,如在腌制過程加入一定量的堿性物質,如碳酸鈉等,能更有效地破壞河鲀毒素。

    氣泡魚毒性

    幾乎所有種類的河豚都含河豚毒素(TTX),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的性腺、肝臟、脾臟、眼睛、皮膚、血液等部位,卵巢和肝臟有劇毒,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精巢和肉多為弱毒或無毒。

    河豚毒素比較穩定,不易用鹽腌、日曬、一般加熱燒煮等方法消除。漁民們加工處理前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洗凈血污,或長時間烹煮、或腌制食用。如果一個環節操作不細致,毒素會很快發作,且一般無法搶救。

    在日本,烹飪河豚魚設有專職廚師,嚴格加工處理,而且一般由廚師親嘗第一口,再靜待20—30分鐘后才可端上餐桌。即使這樣,日本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間總有數十人因誤食河豚喪命。在我國沿海和長江下游地區,因誤食河豚喪命的,每年都有數十人。

    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鑒定報告顯示:中洋無毒或微毒河豚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7.71%,脂肪含量僅為0.62%,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20%,其中DHA(腦黃金的主要成分)占15.36%,EPA為6.19%。

    毒性鑒別

    預防河豚魚中毒,首先要認識到河豚魚有毒,并能識別其形狀,以防誤食中毒。河豚魚體形長、圓,頭比較方、扁,有的有美麗的斑紋;有些則沒有斑紋,而是一片黑色的魚。又有形容河豚魚外觀呈菱形,眼睛內陷半露眼球,上下齒各有兩個牙齒形似人牙。鰓小不明顯,肚腹為黃白色,背腹有小白刺,魚體光滑無鱗,呈黑黃色。

    中毒癥狀

    河豚魚中毒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潛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鐘,長至3-6小時發病。發病急,來勢兇猛。開始時手指、口唇、舌尖發麻或刺痛,然后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四肢麻木無力、身體搖擺、走路困難,嚴重者全身麻痹癱瘓、有語言障礙、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中毒嚴重者最后多死于呼吸衰竭。如果搶救不及時,中毒后最快的10分鐘內死亡,最遲4-6小時死亡。有報告顯示,日本人河豚魚中毒病死率為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