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劇【 甘肅特產】

 小吃大全   2023-02-05 17:26   341 views 人閱讀  1 條評論

甘肅隴劇【 甘肅特產

隴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隴劇是甘肅獨有地方戲曲,原名隴東道情。隴東道情起源于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扎根于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經環縣民間皮影藝人解長春(清同治時人)改造唱腔后在寧夏、內蒙、陜北及當地廣為流傳。在抗戰時期成為陜甘寧邊區革命文化的組成部分。1959年隴東道情劇被搬上舞臺,《楓洛池》晉京為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被譽為“隴上奇葩”,接著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十幾個大城市,深受觀眾喜愛。唱腔為板式、曲牌、麻黃的結合體,分花音和傷音,花音明快活潑,悅耳動聽,傷音抒情委婉,清揚幽雅,尤以麻黃最富特色,一唱眾和,氣氛熱烈,有“一句一簧,兩句一幫”之說。特色樂器有隴胡、嗩吶、漁鼓、水梆子,表演融入皮影側身造型美,舞臺美術借鑒皮影鏤空、彩繪、裝飾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頭飾等,形成獨特風格。在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之下,隴劇也陷入了瀕臨衰亡的困境,演出團體及演出場次銳減,傳承鏈幾乎中斷,處于被大劇種和時尚文化所取代的困境,如不加關注與保護,勢必越來越邊緣化乃至面臨衰滯、消失。

隴劇(甘肅省傳統戲曲藝術)

隴劇原名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獨有傳統戲曲藝術。起源于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扎根于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1958年搬上舞臺,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

隴劇是流行在甘肅全省的一個新興劇種,原名“隴東道情”,是流傳在甘肅東部地區的一種皮影戲 。隴東道情起源于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扎根于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

隴劇是甘肅省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據老藝人的回憶,原為皮影戲,采用道情唱腔,名隴東道情。流傳于甘肅東部的環縣及曲子鎮一帶。因演出排場和活動方式均極簡便,全部箱具樂器一頭毛驢即可馱走,當地群眾又稱這種皮影班子為“一驢馱”。它的形成至早不超過清道光、咸豐年間。環縣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一生從事隴東道情的改革活動,制定并改進了道情的音樂及聲腔,增添了四弦、笛吶和水梆子(梆鈴)等樂器,對道情藝術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此后道情唱腔又發展為東南西北4路,其中許元章、耿顥賢、史學杰、敬廷璽等藝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

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文藝工作者運用道情形式編演街頭劇進行宣傳活動。1949年以后開展了對道情音樂的搜集整理活動。1958年建立了專業隊伍,從事道情藝術全面的發掘、改革和提高工作,為皮影戲向舞臺劇的演變創造了條件。1959年大型古典戲曲《楓洛池》的編演,使隴東道情從實踐上具備了較完整的舞臺藝術規模,成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同年年底定名為隴劇,并成立了甘肅省隴劇團。

2018年4月,肖美鹿撰寫的《隴劇》入選《中華戲曲劇種叢書》。

歷史溯源

隴劇的前身是流傳在甘肅環縣環江地帶的隴東道情。隴東道情歷史悠久,唐代隴東道情就建有道觀,道教音樂繁衍不斷,明清以來在道教音樂基礎上,民間藝人逐漸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了股弦等樂器,演變為以皮影形式流傳在隴東環縣、華池、慶陽一帶的隴東道情 。

請代同治年間,環縣著名道情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的皮影班曾在寧夏、內蒙、陜北以及當地流動演出多年,頗受群眾贊賞。解長春畢生致力于道情演唱和皮影技藝的革新,將原來用的二股弦改為四股弦,在木梆上加個小銅鈴,每敲一下,梆鈴并響,稱為“水梆子”。在他的傳授和影響下,人才輩出,隴東道情進入興盛時期。

清末民初,根據地域條件的不同和藝人們的不同條件和特點,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唱腔流派。環縣南部流行的唱腔委婉細膩,清新流暢,長于抒情,代表藝人有活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史學杰、敬廷璽、敬乃良、馬召川等。環縣北部流傳的唱腔質樸沉厚,高昂激越,長于敘事,代表藝人有活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徐元璋、魏元壽、梁世倉等。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革命文藝工作者,在利用隴東道情進行宣傳鼓動工作的同時,對隴東道情進行了初步搜集和整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甘肅省文化部門先后于1952年、1958年和1963年三次組織大批戲曲、音樂工作者,對隴東道情進行了系統的搜集、整理,共征集到劇本六十二本,各路藝人唱腔二百余段,曲牌一百四十六首,打擊樂譜五十四種,民歌六十二首,錄音資料達三千一百二十米,并匯編成《隴東道情》一書,以及《隴東道情年考譜系表》等重要資料。

隴東皮影走上舞臺最早的是以演唱形式出現的。1956年全國民族民間舞蹈會演,甘肅代表團的史學杰、徐元璋、敬廷璽、趙建吉等老藝人,以坐唱形式在懷仁堂演唱了隴東道情《二姐娃做夢》,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其他領導人的稱贊和鼓勵。l957年慶陽縣秦劇團以真人在舞臺上試驗演出了《劉巧兒》《殺廟》。

1958年環縣秦劇團試驗演出了《金碗釵》《高山流水》《挑女婿》《三里灣》《殺廟》等劇目。甘肅省秦劇團在1958年西北五省(區)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上演出的隴東道情傳統劇目《二姐思春》《吵宮》和新編現代劇目《六姑娘》《最后的鐘聲》等小戲,獲得好評。

1959年成立了甘肅省隴東道情劇團,演出了大型歷史劇《楓洛池》,進京參加了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活動,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董必武副主席等領導人觀看了演出,首都文藝界知名人士對道情劇的誕生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確認了這一新的戲曲劇種。

此后,甘肅省隴劇團帶著《楓洛池》《旌表記》等劇目赴華北、華東、西北等大中城市和地區交流演出,擴大了隴劇的影響。除甘肅省隴劇團外,l965年在祁連秦劇團基礎上組建起酒泉地區隴劇團(1969年解散)。

l979年將原環縣文工團改建為環縣隴劇團,1981年成立慶陽地區隴劇團。省內各地秦劇團也多有演出隴劇者。另外,甘肅省藝術學校還設有隴劇班,先后培養了三期學員。

本文地址:http://www.cygushi.com/19254.html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網絡,由 特產大全 小編整理。版權歸 原作者 所有,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小吃培訓網 對觀點贊同或支持。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相關文章  關鍵詞:

 發表評論


表情

  1. 小吃大全
    小吃大全【站長】 @回復

    隴劇,甘肅隴劇

    隴劇主要流行于哪個省? 隴劇代表作,隴劇代表作品,隴劇代表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