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徽劇【江西特產】【上饒特產】

 小吃大全   2023-05-06 14:32   438 views 人閱讀  1 條評論

婺源徽劇【江西特產】【上饒特產

婺源徽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婺源徽劇,江西古老劇種,屬皖南徽劇的一個支流。以婺源縣為中心,流行于贛東北的浮梁、樂平、鄱陽和浙江開化等地。

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后,皖南地區創辦的老慶生、彩云、同慶、大陽春班,被稱為京外四徽班。嘉慶三年,婺源人曹振鏞回鄉祭祖帶來了皖南徽班華廉班進入婺源。光緒年間,京外四大徽班陸續在婺源落地生根,跑遍了全縣所有的城鎮與山村。據不完全統計,從乾隆至民國,先后有三十余個徽班在婺源組團演出,其中最大班社人員達一百八十余人。

婺源徽劇的聲腔曾有“先唱老石牌,后唱梆子腔”之說。即是先從安慶傳入石牌調,再唱皖南的梆子腔。其后吸收了昆腔、高腔和皮黃戲,又受樂平、德興饒河班的影響,婺源徽班高腔,彈腔、昆腔并蓄,花雅兼備。

婺源徽劇的聲腔,有大鼓伴奏,人聲幫唱的弋陽腔,演出“西游”“目連”大戲,也有小鑼、小鼓助節的徽州腔;演唱傳統折子戲,昆腔、武戲較多,奏以嗩吶與笛子,與蘇昆迥然相異,撥子、高胡托腔,以梆擊板,曲調高亢、激越,劇目有《告御狀》《滾鼓山》等;吹腔,海笛伴奏,曲調婉轉優美,劇目有《烏龍院》《奇雙會》《百花贈劍》;西皮,板式完整,劇目《紅梅山》《陰陽界》等,二簧,端莊凝重,有《雙盡忠》《八卦圖》《甘露寺》《三哭殿》《戶家莊》等;四平調常與二簧合用,又稱二黃平;梆子腔,板胡伴奏,文戲較多。昆弋腔,主樂多用曲笛,偶用嗩吶。既保留曲牌體制,又形成吹腔雛形,體現了聯曲體向板腔體的過渡,劇目有《伯牙訪友》《昭君和番》等。花腔小調,兼唱灘筑與南詞,劇目有《鬧花燈》《打花鼓》《落湖船》等。徽劇豐富多彩,雅俗共賞,今存傳統劇目三百多出,以皮黃、吹撥居多。

婺源徽班曾有嚴格的傳統戲俗,每到一地演出都要舉行一種請神進場觀戲儀式:舊時婺源徽班尚有“破臺“習俗,凡是新臺,演出前一天要做道士法事。戲臺香案上并放五只大碗,碗中分別裝有一雞蛋一只,正梁掛著紅彩,由五個演員扮東、南、西、北、中五方猖神,打著火把,舞著鐵釵、鎖鏈、木牌,縱身上臺,捅碎碗中雞蛋。接著一位身穿八卦衣、頭戴道士帽的老生,舉著寶劍揮舞四方,畫符于壁上。再由身穿紅蟒、腳踩高蹺的旦角踩瓦塊,跳加官。隨后,王靈官上場,左手握金鞭,右手舉火把,于出場門大放焰火,滿臺通紅,甚為壯觀,最后由凈角扮演姜子牙出場演唱《渭水河》,祝頌周朝創業八百年,以示祠堂戲臺千秋,家族永固,村莊福壽大吉。“破臺”規矩繁雜,氣氛嚴肅、莊重。這些儀式,都是弋陽腔目連戲演出的遺存,傳統悠久而古老。

1956年成立了婺源縣徽劇團。收集傳統劇本490余個,曲牌80佘個,臉譜52個,保存了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并得以繼承與發展。

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藝人江湘璈、江裕民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本文地址:http://www.cygushi.com/19258.html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網絡,由 特產大全 小編整理。版權歸 原作者 所有,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小吃培訓網 對觀點贊同或支持。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相關文章  關鍵詞:

 發表評論


表情

  1. 小吃大全
    小吃大全【站長】 @回復

    徽劇
    婺源徽劇
    婺源徽劇 江團長
    婺源徽劇與河北梆子的關系
    婺源徽劇傳承現狀
    婺源徽劇劇目
    婺源徽劇團
    婺源徽劇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