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秋博餅【福建特產】【廈門特產】
中秋博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秋博餅”是閩南地區一項重要的民間習俗,民間傳承約300年,尤以廈門為盛。每年中秋佳節,家家戶戶都會舉行“中秋博餅”活動。它通過擲6個骰子的方式,獲得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6個等次,贏得大小不等的月餅。是一項高雅的節慶娛樂和帶有競技游戲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歷來為公眾所喜愛。
中秋節(中秋博餅),流行于福建省廈門市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秋博餅習俗源于福建廈門,盛行于漳州的龍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門縣等地,清代康乾時期的《臺灣府志》曾有過相關記載。每逢中秋佳節,閩南及臺灣地區會以家庭或社團為單位,自發舉行中秋博餅活動,參加者以六個骰子輪流投擲,博取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個等第并按等第獲取大小不同的月餅。博餅的游戲規則簡單公平,既充滿競爭懸念,又富于生活情趣,歷來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2008年6月7日,福建省廈門市申報的中秋節(中秋博餅)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Ⅹ-5。
中秋博餅習俗源于福建廈門,盛行于漳州的龍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門縣等地,清代康乾時期的《臺灣府志》曾有過相關記載。中秋博餅,起源于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福建廈門地區),由鄭成功發明,博餅是中秋節時的一種大眾娛樂活動,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共計一會,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鴉片戰爭以后,廈門逐漸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博餅習俗進一步盛行起來,由家庭游戲發展為親友之間乃至社會群體的游戲。
中秋博餅是以廈門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一項重要的民間競技游戲性質的中秋節俗。游戲活動是通過擲六個骰子的方式,博得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共六個等次的月餅,法則公平、簡單、有趣。
廈門中秋博餅規則、中秋博餅游戲規則:中秋博餅規則玩法
博餅的規則:把月餅按科舉級別制成的一整套會餅,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用6顆骰放在大瓷碗內投擲。博規主要有30款:一秀、二舉、三紅,分別以出現一顆紅四、二顆紅四、三顆紅四為得餅。狀元是以出現四顆額外個如紅四點、兩顆紅一點為最高級,稱“狀元插金花”,可獲狀元和兩個對堂共3個大餅。獲狀元的以出現四顆四點紅為起碼級,其中又發四紅帶多少點比大;“五子”出現即壓過四紅,即“五顆”除五個紅四以外的任何五看到顆一樣算為“五子”,又以帶多少點比大。“五紅”就是出現五個紅四點,壓過“五子”,其中又以帶多少點比大。稱為“對堂”的榜眼、探花出現一至六點都有得餅。此外,還有極少出現的“六樸紅”,即六顆四點出現。“六樸紅”得主,就可得全部會餅,但一般友好相處,得主只拿狀元和對堂,其余就分送給大家吃。“六樸黑”是指出現除六顆紅四點以外的任何六顆相同的。“六樸黑”出現,大家可熄燈搶餅,但一般不再采用。
傳承狀況
新中國成立后,中秋節(中秋博餅)日趨式微,“文革”期間幾近銷聲匿跡。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中秋博餅習俗在廈門等地區得以復興,并成為海峽兩岸民眾共度中秋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廈門市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會獲得“中秋節(中秋博餅)”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中秋節(閩南博餅習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社會影響
2019年8月,由海峽導報社和中國電信廈門分公司聯合主辦的2019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30日在廈門正式開博。
2019年9月,泉州師范學院軟件學院舉辦中秋節博餅活動,給予軍訓師生、教官們慰問及傳承良好的中國節日氛圍。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網絡,由 特產大全 小編整理。版權歸 原作者 所有,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小吃培訓網 對觀點贊同或支持。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于2023-03-23 at 11:02 沙發
中秋博餅
中秋博餅規則玩法
廈門中秋博餅
中秋博餅規則
中秋博餅游戲規則
中秋博餅規則圖
廈門中秋博餅規則
中秋博餅活動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