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千張-崧廈霉千張制作技藝【浙江特產】【紹興特產】
霉千張的基本介紹
霉千張是紹興市上虞松廈鎮的著名特產,制作歷史悠久,霉千張具有獨特的風味,它以鮮潔、清香、素淡而聞名,是豆制品中的佳品。
產品特點
霉千張以鮮潔、清香、素淡而聞名。
歷史民俗
霉千張,一名霉千層,產于上虞崧廈一帶。據傳,清代崧廈鎮所產之霉千張,被宮廷譽為“奇菜”。當時東海普陀山的普濟、法雨、惠濟三大寺院,曾專購崧廈霉千張,以敬香客和云游高僧。崧廈霉千張以鮮潔、清香、素淡而聞名,暢銷上海、杭州、寧波、北京乃至香港、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
制作方法
霉千張制作工藝流程:千張→酸化→卷筒→進霉箱→霉程→倒箱→霉倒→霉千張(成品)
原料:取新鮮千張,切成長15×20厘米左右的長方形,剔除碎片。
酸化:取生產豆腐的酸下腳水(又叫窯漿水或窯子水),下腳水pH值4~4.5,將切塊的千張一張張分散,置50℃下腳水中浸泡15分鐘以上。浸泡時務必使千張的各個部位都接觸下腳水。浸泡時間長短視氣溫高低而定。氣溫高,時間短;氣溫低,時間長。
卷筒:將經過酸化的千張置竹篩布上,瀝去浮水。用手工卷成千層筒。筒的直徑2~3厘米。千層千張,筒中空。
霉制,將卷筒千張一條條搖在霉箱中霉制。霉箱即霉豆渣容器。將千張筒橫向置于霉稻草上,間距2厘米左右,霉箱重疊堆垛,每垛10層,上下各置放空霉箱一只。保溫發酵。早春、晚秋季節在霉房常溫中霉制,冬季霉房生爐子保溫,使室溫在20℃左右。室溫高時2~3天;室溫低時3~4天,千張筒上隱約可見白色毛霉菌絲;品溫上升,此時倒箱,將上下霉箱顛倒堆垛。第二天,毛霉長滿千張筒。將霉箱由重疊堆放改為交叉堆放,以便降溫。再過1~2天,菌絲變淡黃紅色。出箱,即霉千張。霉制周期:冬季5~6天,早春、晚秋3~4天,夏季2天。
霉千張的品嘗吃法
有兩種:一種是油炸。炸焦后撒上細鹽或胡椒五香粉,即可食用。二是清蒸。切成小段,置碗中,加入豬油、食鹽、辣椒等,蒸熱,即可食用。
崧廈霉千張制作技藝
崧廈霉千張制作技藝為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
崧廈霉千張是崧廈鎮的著名特產,也是上虞土特產中的一張金名片。它制作歷史久遠,早在200多年前(清代)崧廈鎮有家“蔡萬盛水作坊”就開始生產霉千張。
關于崧廈霉千張的來歷,還得上溯到清代。據說有一年立秋時節,“秋老虎”甚為猖獗,因時值崧廈鎮迎神廟會,“蔡萬盛水作坊”老板王紹榮制作了大批千張供應寺廟,由于數量過多而有剩余,他只好用豆腐布蓋住放在一旁。第二天,他發現千張已泛黃點,還散發出一股霉味,但棄之感到可惜,于是就把這些千張切成小段,并用稻草捆扎,分給四鄰“消貨”。誰知鄰居們食之,頓覺特有口味,然后“蔡萬盛水作坊”試著生產,才有了霉千張這個品種。
崧廈霉千張其奇妙在于,聞霉臭,食而香醇,讓人欲罷不能,故被布衣百姓擺上餐桌,備受人們青睞。就連東海普陀山的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院也經常派員來崧廈購買,以款待香客和云游的高僧。據傳乾隆皇帝南游至紹興,品嘗了崧廈霉千張,頓感醇香無比,回味無窮,故曾被譽為宮廷“奇菜”,因此崧廈霉千張名聲大作。
崧廈霉千張的制作,粗看似乎并不復雜,其實技藝十分精湛。它要經過精心取材、浸泡、磨汁、打花、壓平、分張、切塊等諸多工序,最后到成品、扎捆、霉化,整個工序多達10余道。所選材料:優質黃豆、上等鹽鹵。所用工具:缸——浸泡黃豆用;石磨——磨豆漿用,如今被磨漿機代替;粗布袋、豆腐板——壓干水分用;刀具——分切千張用;灶具——豆漿打花用;秈稻稻草——墊鋪和捆扎千張用。
現崧廈霉千張制作傳承人田長林、朱鶴鳴等年事較高。田長林,家住崧廈鎮嚴巷頭村,其手藝公認超群。朱鶴鳴,家住崧廈鎮嚴巷頭村,其產品曾于1986年在省展覽館展出。陸大龍,家住崧廈鎮陸家村。陸勤炎,家住崧廈鎮陸家村。
不過霉千張制作后繼有人,從業人員不斷擴大,而且霉千張成了崧廈鎮的特產之一。它不僅擺上了全市千家萬戶的餐桌,而且產品暢銷上海、杭州、寧波、北京乃至香港、印尼、新加坡等地。迄今上虞市境內生產霉千張的水作坊多達500余家,僅崧廈鎮就有近百戶,每天生產的霉千張可達一噸之多。
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網絡,由 特產大全 小編整理。版權歸 原作者 所有,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小吃培訓網 對觀點贊同或支持。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